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
——查理·芒格

0 随笔

作为一本世界级的名书,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名字以及副标题“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的时候我真的认为它是一本满满当当的充满着心里鸡汤的书,要知道世界级的心灵鸡汤并不少。
可是当我继续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的时候,我就被查理芒格其个人品质与对待投资的观念所打动,这本书不仅仅讲的是投资,更多的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整本书包含的是他过去20年来的11场演讲以及发表过的各种文章,从中提炼一下就能分析出查理他整本书都在强调的三个部分。
在解读这三个部分的时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谁是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这位至今(2021年)已经97岁高寿的老人,在过去的46年里,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创造投资神话,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
——百度百科

和芒格接触过的人,都会称赞他的思想以及他的那套方法论的作用与价值,其中就包括查理芒格最为人称道的“多元思维模型”。

1 多元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是每个了解这本书的人都会不约而同提到的一个模型,芒格提倡要集百家之所长,集合众多的知识概念去建立一个复式框架。芒格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一系列原理,包括复利、排列组合、决策树、心理学等等一百多种模型,它们加在一起往往能带来很大的力量。这是很多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而得到的效果通常大于这些力量之和。
之所以构建这样一套体系,是因为芒格觉得如果对一件事不多元化的看待,那么你处理起来也是单一的偏执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像是学院时期1+1就是等于2,每道题都有标答。如果用单一的思维去看待身边的事物,那么就可能扭曲现实,直到其符合预期。
国外有一句谚语“当你拿起锤子的时候,你会觉得满世界都是钉子。”而中国也有乞丐许愿金碗去乞讨的笑话。这一定程度证明了思维的单一性。
其实“多元思维”不是方法论或者说不仅仅是方法论,从本质上来讲,其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
越是成熟的人就不会对一件事下定义去主张自己的观点,而是从不同的观点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什么是擅作主张呢?就是去评价一个人是对是错、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等一系列问题。成熟的人往往会去解释,面对一件事有没有不同的解释,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
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只空谈不实践”,其实恰恰相反,当我们关心别人的实践对其做出评价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干涉别人,对被人下定义而对我们自己毫无好处,仅仅是拿着自己过去受过的教育去乱砍一通,而不是去成长;当我们真正做到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对方究竟为何这么做时,我们才会将这种认知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
还应该注意到,在主观世界里,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是一大堆原则,而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这么一说。
什么是刚刚好呢,在实践中,写字、绘画乃至创业来说,如果一味着遵循原则办事,往往就会成为一个死板的人没有长进的人;如同开车,在某一时某一刻是向左好还是向右好?都不对,开车讲究的是“刚刚好”,这就是客观世界的实践,客观的世界一切活动都是在“向左向右”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在主观世界里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原则手册”,而在社会中要做到的就是把客观世界发生的事与主观世界的认知原则找到平衡;比如说诚实,这是主观世界的金科铁律,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去撒谎去隐瞒,好像这也没有什么道德瑕疵;比如说在法律实践中追求正义也会计算成本;认真努力的人在客观世界可能也会一事无成;“听了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讲的就是这个现象。
原则和“刚刚好”之间有一条很深的鸿沟,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会跌落下去。当你弥合了这条沟,把客观世界的东西放到我们主观世界里揉碎并融入我们自身,那这便是成长。所以成长的越快,岁数越大,就越会包容很多事情。而查理芒格在书中不断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是这一鸿沟的粘合剂。
作为一个局外人,挥舞着自己知道的原则去指导深陷泥潭里的人,讲他们的是非对错简直太容易了,但是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当自己陷入同样境地的人,自己掌握的那些原则完全就用不了了;如同现在很多人是别人世界里的“情圣”,自己世界里的“呆子”
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包容的、多元的视角,让更多的观念在自己的世界里共处,这样才会成长的更快。

2 反向思维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查理芒格引入了另一个思维模型“反向思维”。
查理芒格有这样一个方法,在思考要去哪之前,要先想清楚不去哪。他把这叫做反向思维,很多人在做数学题或者考试的时候就能熟练的运用着类方法去排除错误选项,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这个意识运用这个方法。
查理芒格非常推崇反向思维,他认为,对于复杂的系统和人类的大脑来说,采用反向思考,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
同样的,我们要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好先想清楚坏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然后避免它。
书中提到,坏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三个特征,分别是缺乏纵深单一化松散无联系
第一个缺乏纵深,比较好理解,一个人什么都知道,一细问又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就是知识面缺乏纵深的人。这样获取的知识很难打通之间的联系,这样在社会中竞争就会很弱。
第二个单一化,单一化的知识体系会造成狭隘的视野,比如一个公司研发部的人觉得是产品质量好才卖得好,而销售部的人会觉得是他们的口才好才卖得好,其实两方的视野都过于狭隘。于是有的公司会推行轮流换岗制度,每干一段时间就换一个不同的部门,这样下来员工们都互相理解对方,也成就了一个团结的员工体系。
第三个就是松散无联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收集各种我们认为有用的知识,长此以往个人的知识库堆积如山,可是面对如山的知识,我们往往都会头痛,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联系它们,它们只是一个个松散的点,就如同堆积在沙发上如山一般的衣服。不仅增加了你的知识负荷,也让你无从下手去面对它们。
以上就是差的知识体系了,知道了差的知识体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好的知识体系,一个好的知识体系要符合一个特质:宏观上看像是一个T,微观上又像是一个Y。
为什么像T呢,其实就是一个好的知识体系,要在一方面深入扎根精通,并且能够有联系的广泛拓展知识面。
查理芒格在投资中就做到了这一点。查理芒格在投资一家公司时,不只是去看这个公司的财报,而是深入迁出的了解这个公司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等。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学科呢?芒格回答:因为几乎每个系统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理解这样的系统必须熟练地掌握多元思维,这也就是所谓的T型架构。
接下来再说说为什么像Y?
比如说,你是一名厨师,也许你拥有精湛的厨艺,可以将菜做的色香味俱全,而Y型架构就是说,你不能用单一的一种知识,还要将其他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你想做一道名菜,如果你美术知识精湛,你可以将菜雕的以假乱真,那么你的手艺绝对会更上一层楼。

3 投资心法

说了这么多做人做事,该聊聊怎样投资了,这一部分主要讲的就是芒格的投资心法。
在查理·芒格看来,投资可以分为三种,一种为可以投资,一种为不可以投资,一种为太难理解。而查理芒格只投自己认为可以投资的项目,其从不了解制药和高科技行业,所以他的投资也从不涉及。
那么怎么评判一个项目可否投资呢?
芒格有四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项目要好理解,有发展空间并且容易生存。
第二个标准,不能只看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只说明了公司现在的业绩,完全代表不了以后的价值,要多方面的考虑。
第三个标准,要看一家公司“护城河”够不够宽,什么是护城河?就是行业壁垒,如果一个行业门槛特低,那势必会引来很多竞争对手,那谁能笑到最后就不好说了。
第四个标准,就是投资股价公道的大企业,要比投资股价低的普通企业号,因为未来其他股东可能注资或者转让股权引起股权稀释,股利下降,大企业价值更高。
查理芒格认为,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你必须先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再评估股票的价值,还要根据公司的竞争优势,来判断是不是应该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这是查理芒格的一句名言,单单看来这只是一句鸡汤,而关于鸡汤有一个定义:你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可是却没有勺子。言下之意就是道理是好道理,但是没给实现的方法。
可是芒格的理论,真的是鸡汤吗?其实不是,比如这句话配合上他的投资心法,其实是一回事,我们可以认为这句话是心法,而上面的四个标准就是招式。能不能看到这两者的共通之处,就看个人的功力了。